新闻资讯
康熙为何两次废太子?康熙三废太子的原因
康熙立了几个太子在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和福临其实生前都没有立太子,而且清朝只有康熙帝玄烨生前就立了太子,雍正帝胤禛之后是秘密立储。人们评价康熙在政治上取得了辉煌的成
康熙立了几个太子
在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和福临其实生前都没有立太子,而且清朝只有康熙帝玄烨生前就立了太子,雍正帝胤禛之后是秘密立储。人们评价康熙在政治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称他为千古一帝,但是康熙在立太子上是他人生最失败的地方,这导致了康熙的皇子们自相残杀,直到康熙去世,皇位之争结束,雍正正是吸取了父亲的教训,从此不再立太子。
康熙铜像
公元1675年,康熙在太和殿里皇二子胤礽为太子,日后胤礽自然是康熙亲自培养,但是胤礽虽然能力不错,但是内在的品质有问题,父子关系就不如从前了。直到公元1708年,康熙宣布废除太子胤礽,诸位皇子开始觊觎皇位,大阿哥胤褆虽是长子,但是是庶出的向来不讨康熙喜爱,所以一直向康熙推荐八阿哥胤祀,但是三阿哥胤祉告发胤褆加害胤礽后,康熙将胤褆囚禁,且将与胤褆勾结的胤祀关押。
公元1709年,康熙再次恢复皇二子胤礽的太子之位,但是胤礽与公元1717年年末被告于大臣结党营私,所以康熙在1712年9月再次宣布废除太子,并将废太子囚禁至死,此后康熙再也没有提立太子之事。
但是释放的八阿哥和九阿哥十阿哥一起开始支持十四阿哥胤祯,而十三阿哥附庸四阿哥胤禛,本来胤禛是支持胤礽的,但是胤礽二度被废,胤禛开始自己争夺皇位,此后四爷党和八爷党开始争夺皇位。公元1722年,在位近62年的康熙驾崩,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祯远在西北,而四阿哥胤禛就在京城,康熙的近臣隆科多也就是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舅舅宣读遗诏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
康熙到底传位给谁
康熙生前九子夺嫡,但是死后最有争议的就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究竟哪个人才是康熙的继承人。后世传言是胤禛勾结了隆科多篡改了康熙的遗诏,其实篡改一说并不成立。因为清朝时满族人建立的政权,当遇到重要诏命的时候是以满文为正本的,汉文只是副本,满文中将十四皇子改为于四皇子是不成立的,满文不像汉文可以轻易的改动。
雍正的画像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那份诏书上是满文与汉文合璧写的:皇四子胤禛,在清朝皇帝的儿子都是写成皇某子的,所以改诏书根本是不可能的。之所欲后来人们会之一雍正的合法地位可能和雍正的作风有关系,但是康熙欲立雍正为继承人其实也不是没有征兆,其一二废太子胤礽后,康熙就是让胤禛上天坛祭天的,此前除了太子胤礽祭天过,其他皇子都没有。而且康熙在去世前曾多次召见雍正,而不是其他的皇子,也没有让远在西北的皇十四子回来,可见康熙本来的意图就是立雍正。而且有人传言胤禛谋害康熙,其实就像他想谋害,没有康熙的召见胤禛也没法进去。
  康熙之所以后来将皇十四子远派西北,最大的可能就是让雍正即位。康熙去世前册封的秦王是很少的,而雍正就是其中一个,而皇十四子只是大将军王的封号并没有爵位。而且康熙对雍正的第四个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是非常喜爱的,康熙有97个皇孙,能在宫中抚养而且康熙亲自教导的很少,弘历就是其中之一
    
康熙为啥要杀鳌拜?历史上鳌拜是忠臣吗
说起鳌拜,相信没有人是陌生的。在影视作品中他贪婪枉法,大权独揽,隐隐有要趁康熙年幼自立为帝的势头,这才有了康熙帝于武英殿埋伏小太监“智擒鳌拜”的戏码,而鳌拜最终是得了个病死天牢的命运,也算是罪有应得。等等?几乎所有的影视剧作品中都描述了这么一个高傲骄纵的鳌拜以衬托智勇无畏的小康熙,但是历史的真实就是如此么?为什么说“罪有应得”四个字是对鳌拜最大的污蔑?那么真实的康熙和鳌拜又是怎样的呢?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鳌拜不仅是权臣,更是目无君主,大权独揽,这才使得康熙不得不除之后快。其实以当初鳌拜发家时候的痕迹来说,鳌拜可谓是千古忠臣也不为过。而鳌拜之所以能发家,也是靠着自己的勇猛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
1637年,皇太极率领后金一众名将比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准备攻打明将毛文龙的皮岛,然而在主帅贝子硕托的指挥下却久攻不成。于是皇太极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而鳌拜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我登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众人只见鳌拜冒着炮火身先士卒,冲向明军阵地,率先攻上皮岛与明军展开肉搏战,后逐将皮岛攻破。也正是此役,鳌拜以首功封爵三等男,赐满族最高荣誉“巴图鲁”(勇士)称号。
从皮岛开始,再是松锦会战,西允之战,从入关前对抗明军到入关后清缴李自成部队,张献忠的大西军,鳌拜战功不断飙升,地位也随之频频升迁,甚至首功的次数遥遥领先于八旗其他将领,这使得到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之时,手握镶黄旗护军统领之位的鳌拜已经可以左右清皇室帝位选举的重臣之一(清朝前期的皇位选举为八旗内贵族选举制,类似古罗马的元老院选举制)。
然而之所以说鳌拜是清朝少有的忠臣就是在这里,当时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不仅军功赫赫,手握正白旗和镶白旗二旗,是帝位最有力的竞争者。但是鳌拜身为皇太极臣子,自然是拥立皇太极的子嗣继承帝位。而他也知道此事的难度之大,怕是免不了一场八旗内部争权夺力的斗争。不仅如此,不管事情成败与否,他鳌拜都是凶多吉少。
可鳌拜依旧还是这么做了,他先是密谋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达成“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的约定,然后八月十四日,和硕大贝勒代善于崇政殿召集皇太极一派商讨新帝之事,而鳌拜则带兵拔剑守于大清门,己近于多尔衮兵戎相见。也正是这种情况下,最后多尔衮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的方案,皇太极九子福临成为了大清国的新皇帝,既顺治。
正如余沐在《正说清朝十二臣》中对鳌拜的评价,鳌拜忠心为主,矢志不渝。在皇太极已经驾崩,大贝勒也去世,顺治帝毫无权力,朝政全被多尔衮把持之际。当时多数八旗大臣已经转头依附多尔衮,只是鳌拜依旧冒着多次(三次大迫害)被多尔衮迫害的危险拥护福临。而这一切所换来的就是公元1661年,顺治帝驾崩的时候,顺治指定下了以索尼为首,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的康熙帝四大辅政大臣。
鳌拜不管是对大清而言,还是对康熙的爷爷,特别是父亲顺治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可以说没有鳌拜就没有可以登上帝位的康熙,那么为什么少年康熙非除鳌拜不可呢?难道就因为康熙朝的鳌拜嚣张跋扈,可是他再嚣张,再专权,也不可能大的过康熙,权就更不可能大的过代表着八旗至高权的皇帝。就好比后来的和珅再红,嘉庆想要让他死他立马就倒台了一样。那么是怕鳌拜造反,演一出黄袍加身?这更不可能了,鳌拜不过八旗统领之一,而八旗的最终统领其实都是皇帝自己,也就是说,不管如何,鳌拜对亲政后的康熙一点威胁都没有。
但康熙却非要至鳌拜于死地不可,这其间的原因就只能两个字—“自由”。
在康熙亲政之时,四大辅臣中的索尼已死,苏克萨哈也被鳌拜用了24条罪状逼得个绞刑的下场,留下一个毫无主见的遏必隆。也就说康熙如果想自己亲政之后大权独揽,有什么想法和什么作为,那么鳌拜就是唯一的绊脚石了。结束四大辅臣时代,自己才有真正君临天下的权力,想通这一切的康熙不过年15岁。
也正是由此,公元1669年5月,康熙将鳌拜亲信皆数调离京城,并召其入宫见驾。鳌拜怎么也没想到这是个瓮中捉鳖(鳌就是大鳖的意思)之局,当少年们一拥而上活捉鳌拜之后,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加急审讯,共列30条罪状。本来是立斩的罪,根据史料记载,当康熙看到鳌拜为救祖父皇太极留下的伤疤后选择了宽大处理,相当于撤销死刑判了无期。但是,收监后不仅,鳌拜便病死在天牢中了。
只是到底是怎么死的,就永远成了一件玄案。当初的满洲第一勇士,两朝忠君不渝,鳌拜应该至死都没想到得此结局。当然,这里不是说给鳌拜洗白,不过为一个老臣成为新帝上位的垫脚石而唏嘘而已。老人说,“功成身退,勿贪恋权势”尤如耳畔忠言。


